本文编写于 1690 天前,最后修改于 1690 天前,其中某些信息可能已经过时。

打车这事儿是很有趣的,考虑到绝大部分司机你都只和他们见唯一一次,可以毫不留情地拿他们当你的社交练习用素材。
前天我因公出行至银行,在疫情背景下,话题几乎自然而然地跳跃到了支付宝、微信乃至央行正在实验的电子货币对于现金业务的巨大冲击了。先说几句题外话,就我个人而言,倒不是说我是赛博朋克的忠实拥趸,但我自从在初高中时期搞坏了颈椎骨,就极其厌恶负重——我很满足于上下班通勤时两手空空,除了手机、若干证件以及纸巾以外什么都不带的生活。我的上司似乎对此是很惊讶的,但是他没有说什么,那我也就不臆测他对此抱持的是肯定还是否定的态度;另外有一位同事——人还算不错,但往往给我热心过度的感觉——则是明言否定这种做法,称“背包本身已经脱离了实用性,而是在职场礼仪汇总,相当于必须携带的饰品了”。咄,我自己的颈椎我清楚,不劳您的美意了。
把话题引回来,总之,科技发展得很快,支付方式的范式转移进行得极其顺利,中国人几乎毫无阻碍地接受了电子支付这一概念。虽说以前有人和我说,央行这次对于电子货币的挑战,依然是基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如水电的民生项目被资本把持的担忧(不无道理),而身边的许多人只能注意到纸币现金的减发,不过我想政府的想法比这长远得多。本次的新项目,就目前央行提出的应用场景,说老实话很少、很蠢、和现有的两大商业电子支付工具基本重叠,但考虑到它是基于区块链并且有央行背书,作为一个底部系统,在未来的智能城市有相当大的发挥空间。真等到能够刷脸当身份证的那天,也必须要这么一个底部架构才能刷脸当钱包。
但即便如此,从司机的口中说出,“我们的行业也有类似的冲击,过个三五年,就要被人工驾驶所取代了,”听到这一席话,我还是很惊讶的。我当时就表示我不信——我现在还是不信。姑且不提科技研发需要的底蕴,为了现实安全性勾勒的制度,以及相应制度如何实施的办法,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讨论才能有一个结论。但这确实提醒了我一件事:如果说一些人类的职业最终被AI取代,它首先就应该从低技术性的职业开始,考虑到政治因素,或许还要是最无足轻重的那些职业开始。
虽然我推崇工作中追求方法论,不过,方法论的极端就是“有迹可循”,而有迹可循的东西在可以展望的未来注定被AI消灭——范式转移带来的社会变革就像是未确定的未来之雾中展现出的巨大时代之轮,说不定会有弱者与(基于种种考虑的)政治家以身阻挡它的前进,但当车轮终于足够近、近到能感受到它毫无人情味的漆黑发亮的躯干时,他们会绝望地发现它是不可阻挡的,并且被它狠狠碾碎。我们之所以还在采用一些低效率的做法——以银行为例,为了安置低技能的社会闲散人员,创造了“现金清分中心”的概念,使得原本可以在分行保险柜里过夜的货币非得频繁地以一天两次的速度做往返运动。如果说社会闲散人员的重量还不够,为了退伍者们的再就业,一并出现的押运岗就是不得不考虑的严肃问题了——无非是社会的体量就像水的巨大比热容一样,表现出还能承受的姿态。但是,诸君,单位体积的水吸收的热量依然是有极限的,该沸腾的时候谁也阻止不住。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是否被淘汰,和工种是否有足够的技术性没什么联系。我们这么看吧,“驾驶”和“清洁”这两个工作的区别:前者需要证件上岗,并且需要熟悉道路,这些都需要训练,而后者基本没有硬性的技能考核也能上岗。但在能被AI淘汰这点来说,两者是一致的,甚至驾驶因为方法论过分清晰易懂会更快。如果工作具有可简化为精确指令的特征,并且工作中很少甚至没有预期以外的状况,它在长时间的展望后,注定是会被取代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研发人员可以松一口气了。但即便如此,无法被完全取代的职业也面临着部分工作被AI拿走,亦或者因为工作量减少导致岗位再分配的情况,诸如两个人的工作同时减半,因此雇佣对象减少为1人,另一人只好失业。在数个世纪以前,翻译和打字员是相当重要的职业,但它们是怎么消失的呢?现代的文员们,如果稍微回头想想这件事,就知道自己往往已经把这些工作吸收了——这得益于办公自动化、现代通讯与物流的效率性,使得我们腾出了更多时间被用来剥削。反过来说,不具备这些基本能力的职员,不要说淘汰了,甚至连就业都有困难。(翻译岗并未完全消失,但是显然不再是某个公司的常备岗位,而是转为特定追求绝对精确度的专业工种。——而且这个工作怎么看都也是AI想要从劳动者手里抢走的)
我的家境是相当不错的,因此我才能不去削尖了脑袋思考如何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得到更好的职位和薪水,对此我抱持感恩的态度全盘接受,并且小心地不让身边的人知道这点。不过,形如上文那位传统的同事,如果成天在我耳边叨叨念念,为了自己的前景,势必要揣测与迎合上司的想法,并适当地承受一些自己不能承受的事情,我虽然理解,还是非常厌烦的。老实说,就算跳出自己的追求的框架,我也不觉得上述说法算是成功学,只有保有自我的个性才能拥有作为独立的人的尊严,我绝不拿我自己本身作为耗材来消费。不过事实是以往我从未从“可淘汰性”思考这个问题:相同的工作能力下,你足够听话,是否意味着你比不那么“听话”的同事拥有更高的职场优势?
不,在我看来,在效率办公的极致,一台完美的机械(甚至不是一台,而是一个办公场景)等着取代你的位置。单说听话这一点,机械可比人类厉害多了。当新一代习惯了智能环境并且普遍接受教育的人们成长起来后,他们与这样的办公环境磨合得会更快,你不会再遇到那些需要你有如一个秘书一般贴心地为上司处理各种事务借此刷取好感度的机会了——只要操作得法,难度足够低,机器注定拥有比人类更高的效率、准确度,也注定更为服从。届时,我可以说服从指挥和现在一样是任何职场的一项基本诉求与义务,但由于你的工作的专业性进一步被提高,对于能力和工作结果的评估,肯定会比职场成功学的意义来得深远。(其实现在也相当大)
如果害怕被取代,比起减少被取代的概率,变得不会被取代显然更有效率。为他人与机械不可为之事依然是这一时代的唯一出路,这才是我的结论。